《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 | 足够的创作时间让我们有足够的美学沉淀和生长

Hangzhou Youth Film Programme

长片展映QA实录之春江水暖

嘉宾:王音洁(左)顾晓刚(右)



Q:顾导,片中除了有几个职业演员,其余全是非职业演员,都是您的亲戚,您之所以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


A:对,这部电影里面演员大部分都是我的亲戚。在一开始的写剧本的过程中,其实有参照了他们一部分人来写的。像四兄弟的主演就都是我的亲戚,老大是我的姨夫,老二是给我们家饭店以前送鱼的,就是以捕鱼为生,老三老四都是我爸这边的弟弟,就是我的二叔和小叔。除了女孩儿和奶奶相对偏专业的,女孩子是一个话剧演员,也是我的一个朋友。男孩子就是她的男朋友,也是一个话剧导演。基本就是一个“亲戚+朋友”的方式,一方面原因是青年作者刚开始有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部时代市井画卷,市井是里面最重要的材质,就是想把市井的风貌呈现出来。四兄弟的夫妻都是真的夫妻,那个小孩康康就真的是我二叔的儿子,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二叔有两个儿子,这个得唐氏综合症的是他的大儿子。

春江水暖 | 剧照



Q:我们知道您的思想资源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但在实际传递美学诉求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抓手进行操作的?


A: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了,因为是在家乡创作,家乡有《富春山居图》,不自觉地会去想如何与绘画结合,本身又是偏作者的电影,我会去想我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讲一个故事。我自己之前对中国传统书画有一些兴趣,于是就有了契机。整个探索还是在拍摄的这两年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完备。那个长卷一开始是想得比较清楚的,在写剧本阶段就决定三个长卷镜头,就是夏天、冬天,还有结尾那个回闪,想给观众看到一个比较直观的长卷绘画的呈现。难就难在在整个电影中呈现出绘画对的感觉,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形式主义。在中间有一个突破口是在剪辑,第一年拍完就开始剪,随后是每拍完一个季节都剪辑和总结。突破口是关于空镜的理解,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启发,空镜也是空景,景来自于中国绘画,比如就像《清明上河图》,前面没有叙事的那一部分,最开始是城外的河流树木,再一点点展开看到一个迎亲队,再开始一点点叙事,然后又没有叙事,知道进入城里。从一个小点,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想要找到突破口,不能从电影发展这两百多年已有的技法和视听中去理解,突破口只能从绘画中去找去理解。全片中用了挺多的一个技法是人物共享空间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来自于中国绘画,看到的前景、中景、远景在同一时空各自产生叙事,在电影中就是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来完成不同组人物的叙事连接。《春江》中女孩顾喜一对和小叔一对恋人的共同叙事的完成;固定镜头的船和顾喜他们在那里走;康康做梦进入一个山林,山林中父子在走,然后突然变到顾喜那边,又引到老二,又回到顾喜,几组人物不停的切换,产生一种时空的游观。

春江水暖 | 剧照




Q:您的作品完成度很高,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完成度的问题。


A:这个完成度某种程度上还是得益于拍摄的困难度。《春江》的困难在于拍四季,我们拍两年的原因就在于第一年没有找到钱。我们原计划拍一年的,而完成度也得益于拍两年。有这么两年周期的磨合,我们对美学的沉淀和生长。我在第一年拍了一半时,我好想看到东西了但有一点遗憾,本来想着自己的观点可能要放到下一步作品了,没想到有了后面的补拍机会,可以把作品生发到尽可能完美的一个程度。《春江》的完成度比较实际的来自于足够的创作时间。

春江水暖 | 剧照




Q:影片的音乐监制是窦唯老师,想问导演在配乐上对窦老师有什么要求,窦老师又给你的配乐提过什么意见,在合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A:在影片上找一个参照,自然而然就以台湾新浪潮风格为生长基点,我自己会受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的风格和喜好的影响。当时听到了窦老师的音乐,发现原来他早就不是一个摇滚乐歌手,他已经是个音乐家和艺术家了。在剧本创作阶段,我听到窦老师的音乐很受启发,特别是几个长镜头的调度跟着音乐很有感觉。但我们跟他其实不认识,我们想只要我能把作品做出来,只要他能看到这部作品,我们有信心能够打动他。我的电影画面和他的音乐在创作领域产生了某种共鸣。我们通过各种关系包括发邮件等等最终联系上他,获得同意才开始对接工作。具体执行的时候,他会有自己新的想法,他会为这部片子加入他的音乐新的想法,中间我们一共见了6次,大半年时间我们一直在磨合音乐的选择。窦老师一直在设计选曲,他对声音上也会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当然他也是一个很愿意尊重个体作者的一个艺术家。

春江水暖 音乐总监 | 窦唯 




Q:这部片子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长镜头比较多,那么有没有必要拍那么长?


A:关于长镜头,其实《春江》就只有三个是长镜头,整个片子150分钟,三个长镜头20多分钟,其他都是用了常规电影的叙事方式,用了切镜头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小的长镜头。在探索初期,我们想有一种流淌的感觉,江是一个视角,包括我们看画卷的时候,也是一种移动的感觉,一种观看的感觉。你分切的话,自然有个节奏,可能有一种跳的感觉。用相对长一点点的镜头,维持这种流动的视听感觉,比较符合《春江》一个气质。

春江水暖 | 剧照




Q:梅峰老师是艺术指导,影片的整体风格梅老师在当中起了什么作用?


A:梅老师是在第二次开拍前遇到的,当时拿了大奖,也是基于他看到我们有一个片花,梅老师特别喜欢剧本,当时就找他说愿不愿做我们影片的艺术指导,因为监制已经有了,那就说做艺术指导。因为我觉得他的风格应该也会跟我们相近,大家至少都在关注文学这块。他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就是在剧本阶段,虽然他很喜欢剧本,但当时还是给了我一个非常温柔而严厉的指正。他说我们的剧本是很可能会是一个文学读物,你要转化成现场实际的,可能会对工作人员有困扰,以及他说我们剧本有五个小时的剧本体量,可能会存在问题,他说的都是很委婉。戏剧点,包括信息的删减,叙事的浓缩等等,这些对我很重要,因为青年作者第一部作品,很多经验的不足,中间有一个环节有致命的问题,可能就导致你这部影片有不可挽回的遗憾,但我觉得至少梅老师给了非常致命的一个建议,帮我们非常大的在故事层面上挽回遗憾的空间!

春江水暖艺术指导 | 梅峰




Q:您一开始拍这部影片的生长点,到底是基于市井温情,还是山水意蕴,您开始的想法和最后的完成度,发生了移动吗?


A:市井就在山水中,就跟画画一样,你看画的题材是什么,就像中国画呈现出来的山水,永远不变的舞台或空间。其实整个片子有两个舞台,一个是美学上大的山水空间,我们一直营造一些全景,包括人物也在全景里面发生叙事,就是想给观众营造这种人和世界在山水里的这种观感。还有一个就是时代的舞台,时代舞台挺强烈的,一开场就不停的铺垫,包括中间的拆迁,包括他们的行为动机也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在推进。所以这两个本身就不冲突,因为就像我画画,我选择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题材,我们关注的是事情,或许未来关注的是城市白领,那也是可以拍出山水感的,其实无非在山水画中来关注城市白领他们的生活方式。

春江水暖 | 剧照




Q:一开始您是想像台湾新浪潮那样做一个艺术品,然后中间缺乏资金,后来是怎么找到资金的?认同你的观点和想法,然后愿意给你投资的,这个过程我想了解一下。


A:我们第一年拍完夏天之后就没钱了,后面片尾有一个叫前期天使人,就是第一次借钱给我们的人。就是影片的监制李佳老师,是我在北影进修的时候的一个老师,当时借了我30万块钱,然后再加上各种朋友众筹一两万,一共50多万,就先把夏天的戏拍了。但麻烦的是不像常规电影,两三个月大家刷一下脸就熬过去了,就是先不给你工资也没关系,夏天拍完大家就走了,第二次不好意思再去找人刷脸帮忙,第二次就遇到各种麻烦,后来才遇到吴天明创投,吴天明创投是我们第一次拿了项目出去见人的。后面就蚂蚁花呗、微粒贷、高利贷,一直在那撑,直到参加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


其实挺多资方来找我们,其实不是说大家不愿意投,而是真正踏踏实实的把钱打进来的需要姻缘机会。有时候他们觉得可能预算希望再少一点,比如希望我们之前自己借的钱能进入投资,比如说希望我们演员换个明星等等这种,但是我们希望不妥协。可能妥协一下,其中一个就OK了,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是保持我们的一个绝对的创作自由和状态。第二年创投我们就遇到了,现在又拿了奖,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剧组红毯 | 顾晓刚(左二)




Q:导演,家乡富阳对你的创作和未来的创作来讲,有一些什么帮助?


A:这是一个导演想完成一个训练职业和非职业的练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这对作者本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作者不可能说靠一部作品就吃一辈子,肯定得生长,一部两部三部四部不停地拍,就是一个训练阶段。关于家乡,不仅我自己,每个做电影的这一类的作者,家乡是他完全的土壤。宁浩导演做的疯狂的石头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在于他戏剧的挪用,还是基于他把local的东西与国际化的叙事方式进行了结合。我觉得家乡对每一个创作者来说都是第一个礼物,第一个礼物可能是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他的第二部会难,因为你的第一个礼物用完了,因为我们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所有的能量资源都在其中体现了。在第二部,我们就要完成一个职业导演要去做的事情,但肯定来自于第一部家乡的基础。


春江水暖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导演: 顾晓刚


2019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闭幕电影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

最佳导演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

 最佳音乐(提名) 窦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