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歪:电影配音也要空耳?

电影配音也要空耳

当早期外国电影涌入中国的时候,国人大多看的都是“译制片”,所以很多90后朋友在童年时期还能听见老配音演员熟悉的声音,但如今在00后的观影经历中恐怕多是原版无配音的版本了。

其实大多观众更愿意听外国爱豆原声的版本,所以在除去一些引进影片的情况下,译配影片登上荧幕的比例就更加少了。而国产影片打开海外市场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译制,保持其精准性和贴切性,才能进一步营销海外。


 先译再配 

说起翻译字幕,大家可能会想到人人字幕等一些“经典”字幕组,空耳+网络流行语的方式,使字幕也变得活泼逗趣,欢乐无穷。逗比类型的翻译并不是凭空生出的,往往是因为外文中一些语气词的表意和这些流行语的表意相差无几。所以一些引经据典的翻译也符合中华文化的语境,让字幕变得更有归属感。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部分沙雕字幕组将外文翻译成文言文来刁难观众的现象。

(好几年前的)逗比型

巧用成语型

强行文言文型

电影的译制当然不如网络剧集那般自由随便,但随着观众需求的增加,院线字幕也招架不住趋势,开始适量使用流行语。顺畅的翻译可以给观众带来笑声,强行堆积流行语或者过分使用过时的流行语就会不免使观众感到尴尬。

 

以上所说的是关于译制的细枝末节,译制的核心是为影片传播进行服务,那么消除语言文化隔阂自然成为了首要任务。比如,西方的宗教和东方的伦理体系如何类比;东方的周易和西方的星座又怎样转换;都是译制需要考虑的因素,而这些也是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需要重点考量的部分。在国产电影还未大规模进入欧美市场之时,进入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行传播是大多数,因此译制更需要考量这些欠发达国家的文化语境,做到吸引观众。

 

将台词译制成符合观众语境的话语是重中之重,但绝非仅此而已,一句话译文的长度也十分有讲究,因为这要为配音演员做准备,而配音演员又是把握译制片整体效果的关键,所以这个过程就变得重要起来。


272的东北空耳

 空耳的常规姿势 

“空耳”这一流行鬼畜文化是从B站弹幕开始流传至今的,受到了各次元观众的喜爱。不同于口型配字幕,空耳是完全根据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发音(多为国外影视内容)音译成中文的。

B站空耳的开山鼻祖之席位一定少不了“到河北省”去“搞比利”的元首。因一些德语发音极像中文发音的句子而被空耳十级大神做成了素材。

除了元首,还有许多被空耳的案例,比如“我在东北玩泥巴”……下面请大家欣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458945?from=search&seid=10773967474929191897


反向空耳难上加难 

在观众看来,配音不过是用中文生动地念一段话,但其实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配音演员不仅要把握电影中人物的情绪并配以相应的语调、语气,就连音量也需把控。在不失情感的前提下,配音演员的语速需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语速,当然这还不能体现配音演员的高水准。当情感+音量+语速,再根据译文配口型时,前面所提到的译文长度的考量在这里也就起到了作用。

字幕组可以根据演员口型和发音空耳出字幕,配音演员却要根据字幕空耳出配音,反向空耳难度就会蹭蹭蹭。


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老师磁性的嗓音

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译配对于影片的全球传播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跨文化的传播需要消除语言的差异性。配音是双向的,不仅可以帮助国外电影在中国更加接地气,也有利于其在国内市场的引进和传播,而适应各国语境的优秀配音更能帮助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